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聚力专业群建设 引领高质量发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三升级一转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推进“三教”改革,多措并举助推“课堂革命”,夯实办学基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优化专业群结构,打造优势专业;全面构建品牌引领、梯级发展的“145”专业群结构,助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效显著。
一、持续优化专业群结构,改善专业群布局
坚持统筹兼顾、增撤均衡,进一步优化专业群结构。及时跟踪省、市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紧缺领域专业,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扶持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首饰设计与工艺等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专业;提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文化旅游等服务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水平;针对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传统产业,结合产业转型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专业设置针对性;双高校创建期间共新增11个专业,撤销5个专业。
二、实施高水平专业群领航工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实施优势专业提质、新兴专业扩容、未来专业培育、特色专业赋能,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重点聚焦核心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业,打造机电一体化高水平专业群;对接区域有色冶金等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医疗服务行业,建设材料化工类、信息技术类、护理类、财政金融类等4个品牌骨干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民生领域,加快发展艺术设计类、旅游管理类、学前教育类、土建类、汽车类等5个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品牌引领、梯级发展的“145”布局的专业群结构,基本实现每个专业大类具有1-2个骨干、优势或特色专业,引领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立项河南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河南省示范性专业点2个。
三、深化改革,推动专业群内涵发展有力提升
深化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推广“一本位、双主体、三强化、四角色、五对接、全过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校企“双元”育人最后一公里。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点。建设《机械制图与AutoCAD》《大学生劳动教育》等多个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学校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现有试点专业30余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覆盖绝大部分专业、学生。基于“以岗为基础、以课为核心、以赛为引领、以证为标准”的理念,实现“岗课赛证”协同育人,开展“老年人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等“1+X”证书试点的培训和考核工作,3000余名学生获“1+X”证书,切实提高了专业育人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四个对接”
探索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四对接”模式,形成“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课堂教学车间化、实习实训生产化,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牵头学校开展“济源示范区产教联合体”建设;与省内外知名大学、企业共同联合成立有色金属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河南省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动对接深圳比亚迪、武汉华中数控、苏州工业园区等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级产业园区,以专业(群)建立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成教学、科技研发等功能,提高专业(群)对产业变化的反应速度与应对能力。将企业先进的技术、成熟的解决方案、真实的项目案例、各类大赛及认证资源引入教学,形成岗课赛证结合的专业群教学体系及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优质资源,共同推动校企双元育人。
五、坚持动态调整,保障专业群快速高效持续发展
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专业群“规划、建设、评价、调整”制度。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与产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推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专业群年度评估机制,从支撑产业发展、培养模式、保障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设计、调整完善量化评估指标优化专业群数据常态化采集体系,实现专业群评估指标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深化专业群内部诊改机制建设,提升专业群质量监测预警水平。根据河南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群结构,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撤销产业发展淘汰的专业,促进专业群建设质量提升。(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供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